“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江蘇不僅有秀美的山水,還有豐厚的文化積淀;不僅擁有豐富的建筑文化資源,也是當代優秀建筑實踐的一方熱土。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是江蘇省住建廳為推進江蘇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程泰寧院士認為要真正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開闊視野、跨行業對話、多維度探討,更有效落地。而我院作為集成建筑的實踐者,更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不斷堅持創新,為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轉載一篇關于程泰寧院士關于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的訪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相關思考。
建筑學應走出“理性的鐵籠”,在科學與人文、個體與整體之間找到平衡。通過整體性的多維思考,進入一個融境界、意境、語言為一體的,詩與遠方的新境界。
——程泰寧
程泰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筑境設計主持人
國際綠色建筑聯盟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
程泰寧院士一直致力于中國建筑設計理論的研究,提出在中國哲學、美學的基礎上,建構中國建筑理論的框架體系,實現中國建筑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曾出版《語言與境界》《程泰寧文集》《程泰寧——建筑院士訪談錄》等著作;發表論文近百篇;主持設計國內外工程150余項,多項作品獲得國家、省部級獎。曾榮獲梁思成建筑獎、國際建筑師協會第20屆大會當代中國建筑藝術展藝術創作成就獎等多項榮譽,他的作品集被國際知名出版機構收入“世界建筑大師系列”,他是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一位)被收入世界建筑大師系列的中國建筑師,亞洲協會官網稱其為“當代中國建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劉大威
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國際綠色建筑聯盟執行主席
江蘇省建筑與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當前,綠色低碳發展是城鄉建設發展的主題。中華傳統講“天人合一”,請問您如何看待這一理念對當代綠色建筑的啟發?
“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對當代綠色建筑有著重要啟發,而且這種啟發更多地應該表現在理念層面而非技術層面。所謂 “天人合一”,其實就是對“人-建筑-自然”之間關系的一種整體性思考。這樣一種整體性思維對于今天的綠色建筑來說有著重要意義。這意味著,綠色技術不等于“綠色理念”,以消耗能源為代價開發所謂“新能源材料”更是不可取的。對于“技術”的片面強調,反而可能會割裂設計與技術的關系,使得目標與工具倒置,從而背離綠色建筑的初衷。而“天人合一”這樣一些中國傳統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對于綠色建筑的整體性理解,調整技術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找到綠色建筑的發展的正確方向。
您提到的這種從“人-建筑-自然”的視角來看待綠建的理念,的確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那么,在具體的實踐層面,您認為應當如何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
在多年的建筑實踐中,我發現,當下綠色建筑領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行業整合:建筑設計單位、綠建技術研發單位、材料制造企業等常常各干各的,相互之間缺乏理解與溝通。技術研發與產品制造常常不能很好地服務于需求。這就導致了在具體的建筑實踐中,很多新能源材料由于色彩、質感效能以及安全等原因,在建筑上無法應用,我一直認為:需要以設計與應用為核心,加強設計、研發與生產之間的交流與整合,對綠色建筑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前段時間,我們團隊所設計的杭州西站剛剛投入使用。當時,為了滿足相關政策的要求,我們不得已,將屋面20%的面積用以放置與建筑色彩很不協調的黑色太陽能板。雖然最后我們通過構圖的設計基本化解了矛盾,但是我想,如果材料的研發和制造能夠更好地了解設計與使用的需求,這種材料的應用范圍就會更廣泛。
實際上,建筑的建造與使用雖然消耗能源,但是建筑本身其實可以理解為一個能源發生器。對于杭州西站這樣的體量巨大的建筑,僅僅20%的屋頂面積用新能源材料,顯然是不充分的。新能源材料要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加強設計、研發與生產的深度溝通與合作是一個重要措施。
您關于整體性、系統性,及對綠色建筑發展方向的見解和主張,我認為對于建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您也一直在用您的建筑作品詮釋著這些理念。
的確,我認為如果要真正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我們的視野就一定要再開闊一點,通過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對話,多維度探討,更有效地推動綠色理念的整體落實。要實現這一點,我認為還是要回歸以“自然”為核心的“綠色”理念,“科技為術、自然為道”這是我的觀點。
我這里說的“自然”并不是狹義上的自然界,而指的是世間萬物的內在規律。對應到綠色建筑,就是要思考綠色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要認識到技術、產品只是一種工具、手段,順應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目的,這與中國文化中強調的“道”與“術”的關系有著相通之處。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變化巨大,但是也出現了許多崇洋媚外、文化地域性缺失等問題。想請教程院士,在城市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中國建筑深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加拿大華裔學者梁鶴年先生就曾提到,國人百年來身處“被人同化而不自知”的狀態。正是這種不自知的狀態,導致了當下城市建設中的崇洋求怪等一系列問題。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提“文化自信”;在我看來,文化自信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文化自覺。著名學者樂黛云曾說,“中國文化更新的希望,就在于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的來龍去脈,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認識自己”。重點在于“深入”和“重新”這幾個字,我始終認為,中國文化有自己的內涵,這也是我主張“構建中國建筑文化學術體系”的原因,也在工程院申請了這個課題。我希望,有了自己的話語體系和價值取向,我們才能真正擺脫當下城市建設“價值判斷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和“制度建設失范”的深層次問題。
同時我認為,除了理論思考,實踐創新也同樣重要。實踐與理論向來是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的。
聽了您講的,我感觸很深。城市更新已成為當前及未來的重點工作,國家倡導以繡花功夫開展城市更新,從細節著手,完善功能,提升活力,注重全齡友好,實現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提升。
確實如此,相比于大拆大建時期,城市更新著眼的內容更細致,如果離開“繡花精神”“工匠精神”,相關工作也難以開展。小時候我曾聽過一個故事:四川有位工匠發下宏愿,要在山間鑿刻一座前無古人的大佛,自此之后的幾十年間,石匠一直在為完成這一心愿而努力。直至佛像即將完工的那一天,村民們都來圍觀,石匠卻因年事已高、心緒激動,手抖間將佛像的鼻子鑿崩了一塊,石匠隨即大叫一聲,飲恨跳崖。這是真正的匠人,面對自己一輩子的事業,連一點兒不完美都不能夠接受。故事真假我們不去深究,但當時聽了后深為這位石匠的精神所震動。這種善始善終、盡善盡美的做事理念,是我們文化傳統中一直非??粗氐?,我希望我們的建筑設計也能重歸這樣一種工匠精神的傳統。
今年高考招生期間,多家老牌建筑名校分數線爆冷,您怎么看這個問題?面對當前這樣的大環境,請您對下一代青年建筑師以及整個綠色建筑領域的發展提一些建議。
前兩年,由于房地產開發過熱,收入也比較高,所以導致專業過于熱門;而到了現在,隨著地產行業進入蕭條期,年輕人從事土木、建筑行業的熱情大為下降。這種過熱和過冷都是不正?,F象,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待當下的處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眼下建筑設計專業遇冷,也許也可以蕩滌一些行業內浮躁、功利的風氣與心態,留下一些真正對建筑有熱情的人。對青年建筑師,我想說,當前的困難也許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有時間回歸到建筑本身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轉變觀念的一種機遇。
而在綠色建筑發展中,還是應當強調,要建立起綠色意識,不能把“綠色”孤立出來,而是要將其納入“人-建筑-自然”的系統中去,整合到人的生活方式中去。綠色發展是這個世界的必然,我們,特別是新一代建筑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普及綠色低碳理念,特別是在教育過程中積極灌輸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從中小學做起,從孩子們抓起,因為這確實是關乎人類存亡的大事。
去年,聯盟組織了青少年低碳科普教育活動項目,已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開展競賽,組織專家進校園,進課堂,開展低碳科普宣講等等。目的是引導青少年關注綠色建筑,培養綠色意識,養成低碳生活習慣,成為綠色低碳的支持與傳播者,也凝聚全社會的綠色低碳共識,讓大家都成為綠色低碳的踐行者。這與您剛剛講的不謀而合,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感謝您的支持,謝謝院士。
徐州園博會宕口酒店位于徐州銅山區園博園的西南角的綜合展館區,場地內主要是采石開挖的宕口,地形起伏較大。宕口酒店遠離城市中心,綜合考慮酒店的度假性質定位,遵循“綠色、創新”的原則,結合建筑與宕口之間的聯系,在最大程度利用山體景觀資源的同時,為游客提供獨特的入住體驗 。
南京美術館位于國家級江北新區商業核心區,北望老山,南眺長江,是江北地區青龍綠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項目打破傳統“藝術殿堂”的高冷形象,強調功能復合,加強美術館的開放性,是當代文博類建筑的發展趨勢。設計充分考慮這一特點,打造了一個能吸引廣大市民的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設計中,美術館距基座18m架空,最大限度地引入了自然山水與城市景觀,建筑成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立體園林。這一立體園林與以水墨畫為意象的中央大廳的彩釉玻璃外墻,準確地表達了美術館的藝術形象,更體現了一種“中國調性”。
南京博物院位于中山門內,背倚紫金山,東鄰古城墻。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及徐敬直等中國老一代建筑大師先后主持或參與過項目的設計建設,建筑可稱“經典”。另外它也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程泰寧院士團隊懷著尊重與敬畏之心,將新館創作視為“南博”歷史傳統的延續。因此,改擴建方案的設計理念是:補白、整合、新構。
“老大殿”經嚴密測算后,原地抬升3米,在不影響建筑與紫金山山體輪廓線的同時,改善了原建筑低于城市道路的不利現狀,同時減少了地下空間大面積的填挖土方,為地上與地下空間流線的綜合組織創造了有利條件。
擴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地下建筑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設計利用200米長的地下通廊、4個大小不一的下沉庭院和12個采光中庭,把地下多個展廳聯系起來,地下空間顯得生動而活躍,同時也解決了地下公共空間的自然采光與通風問題。
作為基于中國國情的站城融合理念的最新設計實踐,西站樞紐綜合體旨在通過多維一體的交通組織,理性充分的綜合開發,打造既有江南氣質又具未來感的創新站城空間。
杭州西站站房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規模為11臺20線,采用“上進下出”模式,進站旅客以高架候車室候車為主,輔以線下快速進站廳。
設計團隊以“云”為設計理念,提出“云谷”、“云廳”、“云門”等概念作為“云”意向的新呈現,既呼應了杭州“三面云山,一江抱城”的獨特山水格局,又象征了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科技精神。此外,中國首個新建高鐵正線上方雨棚上蓋開發項目也在西站樞紐誕生,為中國高鐵建設提供了土地集約利用的“杭州”模式。
本文轉載自“綠色低碳建筑”微信公眾號